夏天慢慢的到了,新冠病毒还有吗?居行小编普及知识的时候到了
之前不是有传言说夏天疫情就会结束吗?为什么我们还无法摘下口罩呢?传染病真的与季节有关系吗?答案是:有的,但是大流行的传染病未必遵循。
如:大多数的流感会在冬季爆发,而主要通过蚊虫传播的登革热,则往往会在夏季达到高峰。一些由冠状病毒引起的普通感冒,天冷的时候更容易爆发。
但是一些突然爆发的大流行传染病
如: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高峰却出现在了夏季;同样为冠状病毒家族一员的MERS也是爆发于热乎乎的中东。我们比较熟悉的SARS病毒也是于冬天开始爆发,5月就逐渐衰退,6月之后就基本消失了。
当年的防疫措施,医疗水平,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么发达,夏天算是协助我们打败SARS的好帮手。而且夏去冬来,非典再也没有回来,关于SARS的战疫画上了令人满意的句号。
新冠病毒是否也会像SARS一样对不同温度敏感?
那这次的新冠病毒是否也会像SARS等一样,对气温敏感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关于此问题的争议很大。 目前已有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证据主要源于实验室,另一类则是对已有数据的分析。
中国香港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科研团队,在《柳叶刀·微生物》上发表的文章指出,他们通过人为调整环境,观察病毒的活性得出如下结论:温度越低,新冠病毒越稳定。4摄氏度下,培养基中的新冠病毒在14天后仍保持稳定;22摄氏度下,病毒能够保持稳定一整天,7天后病毒传染性降低至0.1%;37摄氏度下,病毒仅能保持稳定3至4个小时,传染性在1天后就降至0.1%。实验结果给了我们一些参考 ,但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比在培养皿中复杂。而且病毒活性降低并不代表不会感染,病毒在温暖如夏的桑拿房中传播的情况,已是屡见不鲜。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团队的一份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上的研究,报告了中国江苏省淮安市发生的一起集体性传播事件,其中一名新冠患者可能通过在公共浴池洗澡将病毒传播给其他8名健康人。新冠病毒的传播能力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没有减弱的迹象。
新冠疫情在全球多国暴发并持续扩散,也足以证明新冠病毒具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传播的能力。新冠病毒在夏天的高温下是否会得到抑制?中山大学的研究团队在MedRxiv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气温对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影响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在某一温度区间病毒的传播率是最强的。其温度传播效率呈倒U型曲线。
研究团队收集的数据来自于我国34个省市和26个海外国家,共计429个城市,24,139例确诊病例。其中16,480例 (68.01%)来自湖北省,广东、浙江、 河南、江西和湖南,分别为931、947、801、550和619,他们的平均气温分别为5.23℃,17.30℃,9.36℃,2.64℃,2.90℃,6.52℃。
当日平均气温为8.72℃时,累计病例参数最高,为12.44;日最高气温为12.42℃时,累计病例参数为12.37。数据分析发现,在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每升高1℃,累计病例
参数分别增加0.83、0.82和0.83。
在高温组模型中,最低温度每升高1℃,累计病例数就会减少0.86。一旦温度上升至30,累计病例减少至最低点。
简单的说:温度和新冠肺炎传播并不是呈线性关系,病毒也有自己的“舒适区间”,离开这个区间,无论是温度过高还是过低都可能会抑制病毒的传播。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冠病毒感染肺炎 公众预防指南》中也提到,新冠病毒在4摄氏度的维持液中为中等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的抵抗力下降。不过温度只会影响冠状病毒的生存时间,并不影响其感染力。
WHO认为,从迄今获得的证据来看,新冠病毒可以在所有地区传播,包括气候炎热潮湿地区。无论气候条件如何,如果人们居住或前往已报告新冠疫情的地区,都必须采取保护措施。
气温升高可能是疫情消失的有利因素,但并不是疫情消失的充分条件。 尽管新冠病毒某些特性,人们的免疫系统和行为方式等可能随季节和气温变化,从而对疫情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这并不能说服我们去依赖升温控制疫情。
图文来源于临度科研,居行整理发布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