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日前,《邯郸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邯郸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围绕二〇三五年建成富强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综合考虑邯郸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今后五年将是邯郸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提升新实力、实现新变化的五年,将初步形成区域经济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努力建设区域文化旅游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医疗中心,建设富强、文明、美丽的幸福家园。
(以下仅整理《规划》部分内容)
专栏 1:邯郸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注:①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为实况数,“十三五”时期为标况数。
②增速和比例目标标注为左右的可上下浮动0.5个百分点。
③[]中为累计数。
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目标值为实际增长率。
⑤注*的指标以省下达任务为准。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中心
加快构建邯郸至主要省会城市 3 小时到达、热点旅游城市 3 小时到达、京津冀主要城市 2 小时到达和周边城市 1 小时到达的 “3321”交通圈。
铁路。围绕提升铁路枢纽城市地位,争取开工建设聊邯长高铁、石邢邯城际铁路,加快推进衡潢铁路前期工作,积极谋划邯衡城际铁路、太徐高铁,加快形成向太原、北京、衡水(天津)、济南、徐州、郑州、西安等地多向放射的高速铁路通道布局,实现与周边主要省会城市高速通达,与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内部城市间快速直连。提高普速铁路运能,谋划推进邯黄铁路复线、沙午线提升改造等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打通货运“最后一公里”。研究利用既有邯济线、邯长线、马磁线,开行市域(郊)铁路,加强市域各县(市、区)间的便捷联系。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辐射状轻轨快速交通网络。构建邯郸东站、邯郸站、邯郸机场站等铁路客站为中心的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铁、城际、航空、市域(郊)、城市轨道交通等高效衔接,力争乘客换乘“零距离”。到 2025 年,全市铁路里程力争达到 946 公里,其中高铁 345 公里。
公路。着力打造内通外联的区域交通枢纽中心。高速公路方面,重点推进雄安新区至郑州高速公路,谋划邯郸至邱县、邯郸至太行山、邯郸至郑州、邯郸至长治等高速公路项目,逐步构建“五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县(市、区)15 分钟上下高速公路;谋划推进青兰和邯馆高速公路扩能建设以及出入口改造,有效缓解上下高速交通拥堵现状,提升通行能力。干线公路方面,重点推进主城区大外环工程,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推进国道 G515、国道 G234 等干线公路大通道项目,构建市县联通、快速直达的干线公路网络;实施赵王大街南延等工程,谋划建设邯西大道(紫山 —溢泉湖)和紫(山)广(府)大道,强化主城区至周边区域的直接快速通达能力;推进国道 G107 漳河特大桥工程等周边县与外省的对接路,畅通省际通道。全力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市,大力推进重要县道、重要景区旅游路和美丽乡村路等生态路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 4000 公里,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和质量。到 2025 年,公路总里程达到 2.3 万公里左右。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构建“太行为屏、滏水绕城、环城绿廊、十字轴带、满城园景”的中心城区空间形态。主城区围绕“东强、南联、西美、北升、中优”总体思路,提高城市辐射带动力、综合承载力、聚集吸引力。
一、全面推进东湖新城建设
按照“三区一中心”定位,着力推进中央商务区、公共服务设施、路网水系等重点工程建设,提升新城聚集辐射和承载功能。加快推进体育中心、城市广场、市职工活动中心、市第一医院东湖新城院区、商业综合体及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等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快总部经济、商务金融、高端酒店等现代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支撑。以东湖建设为重点,打造生态水系和绿色城市景观,提升东湖新区建设品质。初步建成设施完善、现代时尚、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新兴核心城区, 成为创新引领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平台。
二、打造南部滏阳新城
依托滏阳河生态轴线,整合提升生态景观、公共交通、公共设施三大战略资源,优化马头镇、职教城、科创城“一体两翼” 组团式建设布局。突出生态环境打造和风貌特色塑造,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有序推进马头镇区提升改造,促进马头镇组团产业转型、污染企业搬迁,全面建设生态宜居之城、产业集聚之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基地、职教城、科教城与空港陆港区联动发展,加快形成现代化生态宜居新城区。
三、做美西部生态新城
高水平设计邯钢退城搬迁区域,打造邯钢工业遗产整体风貌。依托西部生态屏障和园博园区域环境优势,合理功能布局,高品质规划建设。以优先发展区域为带动,有序推进工业仓储用地外迁,打造城市双修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示范区,加快形成西部生态新城,打造城市新亮点。
四、提升北部产业新城
按照“城市功能拓展区、北部生态涵养区”定位,加快形成北部新城区。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丛台产业新城能级提升,做大做强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和人口聚集能力。依托北湖生态优 势,综合利用湖、园、河、林资源,打造高标准水岸景观。建设特色滨水街区,打造成集文化创意、传媒制作、梦想剧院、生态 旅游等为一体的滨水新城、产业新城。
五、做优中部老城区
加快旧城改造与功能完善,加大基础设施、老旧小区、城中村改造和社区建设力度,着力疏通城市经脉,持续解决交通拥堵、排涝不畅等顽疾。做靓中华大街和人民路两个“中心轴”,强化商业街区、特色街区、文化街区建设,打造精品区域和精品节点。完善功能配套,打造城市双修示范区和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六、促进组团城区融合
加快推进邯永、邯肥、邯峰三条快速路建设,谋划推进城市轨道交通,构建组团城区间快捷高效交通网,强化“软隔离” 生态带建设,形成协调互动、组团发展格局。永年城区依托洺河公园、新政府区域,打造宜居新城区。支持永年工业园与城区融合发展,着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康养地、转型提质示范区;肥乡城区依托综合交通优势,加强与东湖新城联动发展,建设团结渠生态景观绿带和都市农业发展带,打造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现代商贸物流发展集聚区;峰峰矿区联动冀南新区,打造智能终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产业基地,做靓响堂山核心景区,打造独立工矿区转型发展示范区、山水文化融合生态宜居城区。提高三个组团城区建设品质,提升承载能力和聚集、辐射、带动功能,促进与主城区融合发展。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承载功能,提升城市现代品位,塑造“古都赵韵新城、绿美水秀花香”的风貌特色。
一、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精心搞好城市设计,以中华大街、人民路、赵王大街等标志性地段,建设一批标志性建筑,塑造优美天际线。依托地标性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客厅和风貌街区。打造以丛台公园为代表的古城客厅,以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代表的文化客厅,以中央商务区为代表的新城客厅,形成城市核心公共空间。建设滏阳河特色滨河街区、北湖特色滨水街区、邯钢工业遗址街区、赵王大街特色商业街区等风貌街区和串城街历史文化街区。提高生态园林建设品质,形成东湖公园、园博园、北湖公园、南湖公园和游园 广场为主的城市绿地系统。积极发展超低能耗和装配式等绿色建筑。
二、优化提升城市功能
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市布局,有序推进老城区更新改造,强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加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停车场、充电桩建设,提高公共交通比例,有效解决停车难问题。实行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全覆盖和中水有效利用。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增强城市活力。加快建设海绵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城市现代品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推进洁净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三、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传承历史文化,融合现代文明,展现具有邯郸特色的城市文化。保护、发掘和利用代表邯郸名城格局、历史风貌的名胜古迹和体现历史价值的重点街区建筑,保持和延续城市固有的 特色和文脉。高标准建设各类文化展馆,打造一批城市文化景观,形成地标性文化作品,策划、举办以历史文化经典题材为主题内容的大型演艺活动,多种手段凸显区域文化特征。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以县城建设为重点,提高产业和人口转移的综合承载能力,建设高品质的新型中小城市,实现县域经济与县城建设良性互动。
一、优化城镇体系布局
努力做大中心城市,发展中小城市,培育特色小城镇,构建定位准确、布局合理、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规划形成“一主两副、多极支撑”,协同发展、良性互动的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即 1 个市域中心,武安市、魏县 2 个市域副中心,大名县、涉县、曲周县 3 个市域次中心,临漳县、磁县、馆 陶县、广平县、成安县、鸡泽县、邱县 7 个县域中心和 168 个小城镇。城市规模结构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中小城市聚集能力显著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明显优化。
二、提升县城建设品质
继续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深化县城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统筹新城建设和老城改造,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县城扩容提质,向中小城市发展。把县城新区建设成为 生态宜居现代化新城区。县城集中供水率、集中供热和清洁能源供热率、燃气普及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建成一批高品位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公共美术馆、公共 体育(场)馆、全民健身中心等文体场馆和完善的教育医疗设施。建成区绿地率不低于 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 15 平方米,力争全部建成国家园林县城,争创省级生态园林县城。新建绿色建筑占比 90%以上。大力开展县城容貌秩序治理,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95%以上,县城治理水平大幅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建设品质、生态环境、风貌特色、城市治理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三、强化县域经济支撑
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重点支持 17 家省级重点特色产业集群建设。加大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建成一批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省级以上农业科技园区,加强财源建设,强化经济支撑。打造一批特色乡镇、一村一品富民产业。持续推动建制镇建设,坚持特色化发展方向,立足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突出城镇风貌和人文环境特色,重点培育一批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人口集聚功能。实施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工程,打造一批产业特而强、 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达到 30 个左右。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强化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支撑,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合理配置,加快形成城乡融通、联动发展、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坚持城乡基础设施“一张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统筹,科学布局城乡基础设施,统筹推进城乡水电路气信一体化建设,构建城乡快捷高效的交通网、市政网、信息网、服务网,逐步建立起基础设施同建、公共资源共享、同城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打通周边县与外省的对接路,提升县域间道路联通标准,夯实乡村振兴硬件基础。
二、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全面保障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配置。推进各类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城乡协调、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大力提升城乡统筹发展能力。推动城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优化城乡社会事业的资源配置,建立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入乡返乡创新创业。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增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保障。
三、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市民化
有序推进撤乡设镇、村改居。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机制,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通制度性通道,完善户籍管理、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落实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完善促进城镇化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幅提高城镇化率。完善住房政策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市。
一、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
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落实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相关政策,扩大城乡公办园与普惠性民办园覆盖面。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到 2025 年,新建改扩建幼 儿园 163 所,增加学位 3.45 万个,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保持在 58%以上,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保障基本、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二、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补齐农村教育短板,提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管理、师资、评价标准化水平。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义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继续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推进教育公平,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完善随迁子女服务保障机制,加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实施义务教育扩容增位,新建改扩建小学 155 所,增加学位 11.83 万个,新建改扩建初中 69 所,增加学位 7.72 万个。继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落实“七长”责任制,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 100%,巩固率达到 98%以上,建档立卡学生巩固率 100%。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水平,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提升特教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运行保障能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 100%。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稳步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改革,开展民办教育和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推动民办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三、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扩大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步伐,新建普通高中 21 所,增加学位 5.11 万个,消除 56 人以上大班额,解决高中上学难问题。扩大优质高中资源,新增省级示范性高中 11 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达到 40 所,就读高中生占比达到 80% 以上。推进高考改革,落实“选课走班”、生涯规划教育、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着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遴选培树 40 所特色高中学校。
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
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进职业学校高质量发展,新改扩建职业学校 15 所,增加学位 5.81 万个。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做优做强 5 所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 范学校,重点建设 30个省级中职骨干专业、11 所省级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改革,大力培养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完善全民终身学习推进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账号。大力推进城市大学、老年大学、社区大学、开放大学建设,形成人人愿学、处处能学、时时在学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
五、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持续扩大高校规模,优化学科建设,提高办学水平。支持邯郸学院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支持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省内一流高职院校,支持河北工程大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现代大学。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邯郸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邯郸科技职业学院、冀南技师学院内涵建设。积极引进应用型大学,鼓励知名高校在邯郸建立分校。
六、大力发展素质教育
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突出德育实效,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强化体育锻炼,推进冰雪运动、太极拳、啦啦操进校园活动,做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增强美育熏陶,帮助每位学生学会 1—2 项艺术技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实践技能,建好学生劳动实践基地。
七、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建 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教师编制紧缺问题。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开展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增加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数量,培养更多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校管理人才。实施“特岗计划”和省属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到 2025 年,全市教师队伍规模、结构、素质能力满足各级各类教育发展需要。
健全基本医疗卫生体系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健全多元化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四医联动”改革成果,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加快建设市第一医院东部新院区、邯郸市中医院门诊综合楼、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复兴院区、肥乡区七喜肿瘤专科医院等项目,在主城区南部和北部各新建一所三级医院,满足城市发展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强中心医院、第一医院、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等医疗集团建设,推动实施“一流医院、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工程,加大培育优势重点专科,打造市级卒中中心、胸痛中心、肿瘤中心、创伤中心、老年医学中心、精神心理卫生中心、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健康管理中心等。